close

柏拉圖的《理想國》裡,有個著名的洞穴寓言,他用這寓言來比喻人類知識的本
 

蘇格拉底(以下簡稱蘇):我要你想像下列這個情境,看看人的天性開明或無知到什麼程度。想像有一個地洞,洞穴的開口朝向外面的陽光,但是洞穴本身在地下很長。在洞穴裡有一群從小就被監禁的囚犯,他們的雙腳與脖子都被鐵鍊緊緊綁住,以致於只能向前看而不能轉頭。在他們背後上方燒著火,在火與囚犯之間有一條走道相通。這條通道的前端矗立著一堵牆,這堵牆就像是表演皮影戲時,介於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布幕。再假設這道牆之後有人正在搬運各種束西,包括了用木材或石頭製造的人形或動物。很自然的,這些人裡有些在談話,有些沈默不語。

 

 

葛樂康(以下簡稱葛):真是古怪的景象,古怪的囚犯。

 

 

蘇:這都是依據真實生活描繪出來的,我可以這麼回答你。請你告訴我這些可憐的囚犯,除了火炬的
光亮投射在洞穴牆上的影子之外,能不能看見自己或者身邊的囚犯?

 

 

葛:假若這些囚犯沒辦法轉過頭去,那他們怎麼能看得見呢?

 

 

蘇:那麼,他們看得見在通道上被搬運的那些東西嗎?

 

 

葛:當然不行。

 

 

蘇:如果他們可以彼此交談,那麼他們會不會認為自己看見的影子就是真實的事物?

 

 

葛:這是難以避免的。

 

 

蘇:假如他們面前的牆會反射聲音,你認為他們會不會覺得通道上有人說話時,其實是由牆上的影子所說出來的?

 

 

葛:他們只能這樣想。

 

 

蘇:所以,囚犯們會相信這些物體的影子就是真實的了?

 

 

葛:這是難以避免的。

 

 

這則寓言最後是,有個囚犯逃脫了束縛,逐漸走向充滿陽光的洞外世界,他開始能分辨出真實物體與壁上影子的不同,他看到了真實世界的情形,看到太陽的光芒與陽光所形成的陰影,他了解過去在洞穴裡的那些影子根本不是真實事物,而他那些被綑綁的囚犯朋友根本不知什麼是自由與真實。
於是他回到洞穴裡想告訴他同伴外界的情形,結果他竟無法適應洞穴裡的黑暗,當他描述外界情形時,竟被恥笑他眼睛瞎了,根本沒人相信他。

 

 

這個古老寓言具有多重象徵與意喻:代表理性的光明與渾沌的黑暗相對;人的感官是受蒙蔽的,但你也有可能是那位掙脫鎖鏈的人;我們怎知自己認知的「真實」是不是幻影?只是某事物的投射?

 

 

對柏拉圖而言,現實界只是觀念界的投影,我們感官中感覺到的現實事物都只是那火光映照在壁上搖晃的影子,只是「真實的摹本」。

 

資料來源:

http://blog.roodo.com/chiali21/archives/4319081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劉姥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